“節能建筑,理應成為城市里的一抹綠色。”這是廣州決策者和城建者達成的共識。他們向社會、向市民做出了“把羊城建成建筑節能型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公開承諾。
有組數據顯示,2011年廣州約有208萬平方米建筑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其中已有135萬平方米建筑通過綠色建筑標識評審;新增節能建筑達902萬平方米;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約92萬平方米;新墻材生產量達34億塊標磚,新墻材應用量達19.09億塊標磚,新墻材應用比例達95%……
穿越時空的求索
隨著城建項目的不斷增多,廣州的城市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建筑節能問題嚴峻地擺在了建設者面前。為此,廣州市建委及相關部門絞盡腦汁,苦苦求索。這條路走了13年。
廣州市政府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引導建筑企業把發展責任與環保責任、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增加“綠色利潤”。
廣州十分重視墻改與建筑節能工作,早在2001年就專門成立了市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辦公室。市政府還設立了以副秘書長為組長的市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聯席會議制度。
早在2004年,廣州市就順利通過了原建設部“南方夏熱冬暖地區建筑節能試點示范城市”的驗收,總體成績評價為優秀。
自2005年6月27日開始實施居住建筑節能設計審查及備案制度以來,廣州市所有新建居住建筑都嚴格按照節能標準進行設計和審查,審查備案率為100%。
此外,廣州以建筑應用為著眼點,引導開發商樹立建筑節能觀念,建成匯景新城等一批建筑節能試點示范工程;在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等重點工程建設中,廣泛采用節能材料和節能技術。
采訪中,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建筑節能與科技設計處處長黃熙明告訴記者,每年竣工的15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如果不按照綠色建筑的相關標準進行設計、建造,那么在工程建成后,將會浪費很多電、水、材、地。一座建筑如果“綠色節能”,對子孫后代來講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反之,則很可能是一個消耗能源的“黑洞”、一個長期負擔的“社會包袱”。
廣州從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的角度謀劃,認真布局新時期建筑節能工作,先后編制了《廣州市“十一五”建筑節能和墻材革新成果集》,印發了《廣州市建筑節能“十二五”專項規劃》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將任務指標分解到各區。為跟蹤落實,他們建立了市、區兩級協調機制,并從法制層面出臺了《廣州市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試行辦法》,結合實際起草了《廣州市建筑節能管理規定》,為“十二五”建筑節能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澆鑄科技支撐點
廣州市政府僅2011年就從市財政中安排建筑節能專項資金1000萬元,重點扶持建筑節能科學研究及新技術開發、建筑節能設計與標準規范編制、標準圖集編制等工作,并通過經濟激勵措施引導建筑節能技術進步。
同時,廣州竭力澆鑄建筑節能科技支撐點。他們積極推廣應用建筑節能新技術,在新建項目中大力推廣與廣州氣候相適應的建筑節能新工藝。
為推動科技節能,在嚴格執行技術產品推廣、限制、淘汰制度的同時,廣州發布了《廣州市建筑節能技術產品推薦目錄》、《新型墻體材料產品及企業目錄》,以便建設、開發、施工等單位優先選用節能建材。
廣州還通過多種方式推進太陽能在建筑中的應用,在學校、賓館、醫院等具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建筑物上安裝有太陽能光熱設備。目前,該市太陽能集熱板安裝面積已超過4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他們還開展光伏建筑應用試點,已建、在建的項目有南沙行政辦公樓等一批工程。其中,列入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的廣州大學城光伏電站(3MW),已于去年6月份正式投產,年發電量約300萬千瓦時。
2011年,廣州市已有廣東全球通大廈等17個項目分別通過國家和省級的綠色建筑標識評審,總建筑面積約135萬平方米。廣州規劃展覽中心等10多個項目也正在申報之中。
多方聯動再前行
為使建筑節能永續發展,繼2010年發布《廣州市發展綠色建筑指導意見》后,廣州又發布了《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綠色建筑的通告》,規定全市使用財政和國有資金的新建(改建、擴建)房屋建筑項目和中新知識城、白云新城等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建房屋建筑項目全面實施綠色建筑技術,并從土地出讓、立項、規劃、建設等環節依法規范建設各方主體行為,強化綠色建筑監管,同時采取激勵政策將綠色建筑推而廣之。
為引導更多新建建筑走上綠色之路,廣州以與新加坡聯合開發中新知識城為契機,吸收新加坡綠色建筑建設經驗,并計劃將中新知識城建設成為綠色園區,園區內建筑100%按綠色建筑標準實施。
建筑節能,“導”在政府,“根”在民眾。廣州還通過加大輿論宣傳,提高全民建筑節能意識,營造社會氛圍。廣州市總結近年來示范工程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借助媒體、宣傳手冊、宣傳片等方式,廣泛宣傳典型工程案例,引導全社會積極開發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還采取培訓方式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
采訪歸來,一張建筑節能版圖、一幅綠色畫卷在記者眼前展現,勾畫出廣州建筑節能的美景……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